![]() |
|










什么是藥膳?
中華美食源遠流長,享譽海內外,中華醫藥博大精深,恩澤五千年,兩者相結合,形成了獨特的中華藥膳文化。簡單的來說,所謂藥膳就是在中醫學、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,嚴格按藥膳配方,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,制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、香、味、形的美味食品。因此,藥膳它“寓醫于食”,既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,又在美食享受中,得到較高的營養價值,使其身體得到滋補,還可防病治病、保健強身、延年益壽。
萌芽時期(夏—春秋)
春秋末期,孔子《論語》中寫到:"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,食魚餒而肉敗不食,色惡不食"說明食療藥膳已經進入到萌芽階段...【詳細】
奠基時期(戰國—漢)
張仲景:"所食之味,有與病相宜,有與身為害,若得宜則益體,害則成疾"?!督饏T要略》著有"食禁"專篇,列舉了治少陰咽痛的豬膚湯和治產后腹痛的當歸生姜羊肉湯等,這些食療方至今還被臨床所常用...【詳細】
全面發展時期(宋—清)
明清時期藥膳進入更加全面發展的階段,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書中除數以百計的可供藥用食物外,還有相當多的食療藥膳方...【詳細】
注重整體 辨證施食
在運用藥膳時,首先要全面分析患者判斷其基本證型;然后再確定相應的食療原則,給予適當的藥膳治療。如慢性胃炎患者,若證屬胃寒者,宜服良附粥;證屬胃陰虛者,則服玉石梅楂飲等。
良藥可口 效果顯著
某些疾病或疾病某個階可以用藥膳或食物為主加以治療。例如桂枝湯就是食療方是治療外感風寒,營衛不和的主方;《金匱要略》中的甘麥大棗湯以治婦人臟躁等,都是以食療方為主治病的實例。
攻邪居先 食養善后
《內經》提出:"藥以祛之,食以隨之",古代醫家主張在病邪熾盛階段依靠藥物,一旦病邪已衰,在用藥治療的同時,飲食營養亦須及時與保證,以恢復正氣,增強其抗病能力。
五味相調 性味相連
以食物的四氣、五味、歸經、陰陽屬性與人體生理密切相關的理論作指導,針對病人的證候,根據"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"的法則,用相關藥膳調養病人,以達康復目的。
現代藥膳的發展是在總結古人經驗的礎基上,得以進一步完善,其運用更加附合中醫理論的發展,并注意吸取現代科學理論的研究和應用,具備其理論化、科學化的發展方向。其發展特點更具有多樣化。
近十余年來,在人類回歸自然的呼聲下,藥膳這種寓治養于食的天然食品,倍受青睞,藥膳餐館如雨后春筍,紛紛面世,各種提高性和普及性藥膳書籍不斷付梓,專門的藥膳機構成立,藥膳已開始由中國走向世界,藥膳正在向工業化、現代化發展...【詳細】
美白、祛斑藥膳
更多>>辨證論治 因證用膳
中醫講辨證施治,藥膳的應用也應在辨證的基礎上選料配伍,如血虛的病人多選用補血的食物大棗、花生,陰虛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、百合、麥冬等。只有因證用料,才能發揮藥膳的保健作用。
體質各異 因人用膳
人的體質年齡不同,用藥膳時也應有所差異,小兒體質嬌嫩,選擇原料不宜大寒大熱,老人多肝腎不足,用藥不宜溫燥,孕婦恐動胎氣,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。這都是在藥膳中應注意的。
日月相應 因時而異
中醫認為,人與日月相應,人的臟腑氣血的運行,和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密切相關?!坝煤h寒,用熱遠熱”,既在采用性質寒涼的藥物時,應避開冬天,而采用性質溫熱的藥物時,應避開夏天。
環境差異 因地而異
不同地區,氣候及生活習慣不同,人體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也不同,地處潮濕飲食多溫燥辛辣,地處寒冷飲食多熱而滋膩,而南方的廣東飲食則多清涼甘淡,在應用藥膳選料時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